高穀(1391--1460),字世用,丁溪場(舊屬東臺,新中國劃歸大豐縣)人,永樂十三年進士,授中書舍人。仁宗即位,任翰林侍講。英宗即位,任侍讀學士。正統(tǒng)十年,進工部右侍郎,入內(nèi)閣。景泰初,任工部尚書,兼翰林學士,掌閣務(wù)。二年(1451)進少保、東閣大學士;七年升謹身殿大學士,仍兼東閣。時內(nèi)閣七人常有爭執(zhí),高穀持論確當,常平息紛爭。
高穀入閣,清廉正直,持議公正,且不避權(quán)要,遇事無偏私。大學士陳循因自己的兒子未能中試,攻訐考官閱卷不公。高谷受命復閱,力言考官無私,并仗義執(zhí)言:“貴胄與寒士爭進,已不可,況不安義命,還想因此構(gòu)罪考官嗎?”
高穀以薦賢任能、提掖后進為任事,先后兩次主持順天鄉(xiāng)試,皆稱得人。他推薦的人才后有兩名進入內(nèi)閣。
高穀鄙浮華、樂儉素。為中書時,曾奉旨往海印寺抄寫佛經(jīng),遇大雨,就褪靴卷褲,提袍赤腳而歸,使同僚大為驚嘆。任侍讀學士時,每赴公宴,總是用布頭剪成新花樣補綴在破錦袍上,以至有人笑談“高學士錦上添花”,高穀卻不以為然。位至臺閣,也僅“敝廬瘠田而已”。明、清方志載高穀“元老府”“湫隘特甚”,并不夸張。
高穀學問淵博,淹貫經(jīng)史, 曾與陳循總裁編修《環(huán)宇通志》。工詩善書,書法 “秀俊可愛”。一生著作甚豐,有《育齋文集》10卷入《明史·藝文志》。近年搜得散佚詩文50余篇,如《隋堤二絕》、《鹽城觀海》、《詠昭陽十景》等。
高穀歷官永樂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統(tǒng)、景泰五朝,由中書舍人升至內(nèi)閣大學士,被尊為“五朝元老”。他處事公正,名震朝野。特別是經(jīng)歷正統(tǒng)、景泰兩朝的事變,足見其正直有章。 正統(tǒng)十四年(1449年),蒙古瓦剌部進犯,英宗朱祁鎮(zhèn)率50萬大軍御架親征,于土木堡全軍潰敗,朱祁鎮(zhèn)被瓦剌生俘。史稱“土木之變”。國難當頭,高穀支持兵部尚書于謙抗敵,擁立朱祁鎮(zhèn)的弟弟朱祁鈺登上皇位,為代宗,年號景泰。
第二年,于謙擊退瓦剌。蒙古內(nèi)部矛盾激化,瓦剌酋長愿意放回英宗。然而代宗朱祁鈺態(tài)度卻不明朗,朝廷久議不決。高穀堅決主張遣使迎駕,提議中書趙榮出迎。
英宗一行將至京。代宗不愿禮迎,群臣不敢擅議,惟高穀力主“禮宜從厚”。有位千戶主張厚禮迎駕。高穀說:一介武夫尚知此理,況公卿乎?代宗知道后大怒,追查此事。高穀挺身而出,力陳自己的主張,并舉唐肅宗迎上皇的故事請代宗效行。代宗不聽,也不怪罪穀谷。英宗歸鑾,被奉為“太上皇”,置于深宮。
景泰八年,代宗朱祁鈺病重不能視事,英宗朱祁鎮(zhèn)在一些文武大臣的擁戴下,奪宮升殿,重登皇位,廢黜景泰,改元天順。史稱 “奪門之變”。
英宗復辟后,清算景泰時的內(nèi)閣大臣。高穀年逾花甲,自己是景泰重臣,上書乞歸。英宗說,高穀在內(nèi)閣主張迎駕,禮宜從厚,行事正直,過去是我的老師,準予致仕,賜金帛襲衣,安排驛舟,送歸故里。
高穀一生雖官至臺司,卻敝帷不棄,儉為養(yǎng)廉。晚年在丁溪蓋簡樸房舍,置瘠薄田地,謝絕賓客,閉門不出。天順四年正月去世,享年七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