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敬亭(1587~約1670),明末清初說書藝人,中國曲藝史上最早最杰出的評話表演藝術家,揚州評話創(chuàng)始人。原名曹永昌,字葵宇。通州(今江蘇南通市)人,一說江蘇泰州人。父親曹應澄,遷居東臺鶴落埨曹家莊。
曹永昌少時習藝無師承。15歲時為避禍,只身逃往如皋、泰興、盱眙等地,沿途流浪,幫工度日,“耳剽”他人說書,居然也能行藝。萬歷三十七年(1609),流浪至江南寧國境內柳亭山柳樹下,乃改姓柳,名逢春,號敬亭,在江南鄉(xiāng)村中說書混飯。后至滬上華亭,拜布衣藝人莫后光為師學習說書,先后在揚州、蘇州、杭州等地獻藝,聲名漸顯。天啟、崇禎年間,至南京秦淮河“長吟閣”掛牌說書,時年四十,主講《水滸》、《隋唐》、《西漢》等書目,聽眾傾靡,紅極一時。清王士禛《分甘馀話》記其在南京“說評話”,“所至逢迎恐后”。
在南京、蘇州等地,柳敬亭和復社成員往來,與前大學士何如寵、南京兵部尚書范景文、范之部將杜弘域、罷官后居于常熟的錢謙益等廣為交往,社會聲望日高。崇禎十六年(1643),赴左良玉軍中勸其抗清,留營中作幕客,在左營說《三國》、《水滸》、《隋唐》,繪聲繪色,十分傳神,獲“柳將軍”之譽。
明亡后,柳敬亭以說書需要為由,堅不剃發(fā),繼續(xù)從藝。60歲回泰州以說書之銀安葬故主。74歲助貧困老友張羅嫁女。76歲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。在北京演出四年多,與上層官員文人詩酒書話唱和。龔鼎孳、曹貞吉、曹爾康等詩人、官員紛紛賦詩作文,贊其技藝。吳偉業(yè)的《柳敬亭傳》,黃宗羲的《柳敬亭傳》,周容的《雜記七傳·柳敬亭》,張岱的《陶庵夢記·柳敬亭說書》,錢謙益的《牧齋有學集·書柳敬亭冊》等,均記錄了這位評話宗師的藝術造詣和實踐。
康熙四年(1665),80歲的柳敬亭由京返鄉(xiāng)。為謀生,仍在蘇州、南京、揚州等地說書。死后葬于蘇州。著有《柳下說書》八冊百篇,后失落。晚年在揚州、泰州一帶授徒,突出傳人為揚州人居輔臣,承柳之衣缽,且有創(chuàng)新。評話藝術在泰州、揚州一帶傳承,發(fā)展繁榮為新中國后的揚州評話,中國曲藝史上最早最杰出的評話表演藝術家柳敬亭,是其創(chuàng)始人和開山祖。
|